日期:2025-07-26 17:58:50 标签:
文不好写剧不好拍,小说作品喜欢搞黄金前三章,影视剧也喜欢玩虎头蛇尾,好剧爱烂尾是真让人上火。
很多热播“精品”剧真就和经典距离一步之遥,明明前半段拍的精彩绝伦,到了收尾就是一塌糊涂,不知道究竟是赶时间还是纯属能力有限亦或者因为破碎的剪辑,总之让人遗憾满满,属实可惜连连。
这类剧创作团队并不算敷衍,都是用了心的,无论演员演技还是剧情立意都不错,但是就是收尾不行,所以到底问题出在哪?
诸位和小景一起研究研究,看看以下这几部剧有没有你觉得拍的很好但是最后却特别让人可惜的作品?
第9名《漂白》(2025),尺度突破演技惊人,结尾剧情逻辑烂尾,价值观扭曲惹众怒
豆瓣5.3分,这部改编真实“哈尔滨碎尸案”,前11集以暴力场景大胆、女性反派宋红玉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刻画赢得“迷雾剧场首部破万剧集”称号,演员演技出众甚至可以说惊人,王千源等反派刻画的很出彩。
利用反派猎奇人格吸引热度,结果沉浸式美化恶人,后期彻底迷失在“反派魅力”的创作陷阱中,这就是这部剧被人人喊打的内核。
前文铺垫了半天恶人的残忍,到了最后竟然强行人性化恶魔,石毕与妻子诀别时哭诉,吉大顺临终前与家人团聚的温情,宋红玉在狱中为儿子流泪的煽情特写。
这些精心设计的桥段不用狡辩就是试图为杀人魔头披上人性的外衣,但是完全无视他们手上沾染的十余条人命。
当屠夫获得比受害者更丰沛的共情,叙事的天平已然倾覆,价值观是绝对的扭曲。
为了增加反派魅力强行让正派让叔叔沦为背景板,与《沉默的真相》中江阳震撼人心的殉道者形象相比,彭兆林追凶十年的执着被简化为空洞的焦虑表情。
案件突破多靠罪犯自曝或巧合,而警方破案智慧却荡然全无,其叙事逻辑的崩塌:让反转沦为儿戏,真相变成笑话
结局的“反转”是机械填坑,为让宋红玉伏法,编剧安排甄珍仅凭一枚手镯找到被害者孪生姐妹,用“扮鬼”式恐吓逼其招供,如此儿戏的破案方式,彻底消解了前期的悬疑氛围。
同样邓立钢团伙互相包庇的动机被归因于“藏匿赃款需宋红玉操作”,但四人互信基础早在血腥合作中崩解,此设定既违背犯罪心理学,更让善恶边界彻底模糊。
当观众开始分析“恶人间的金钱逻辑”而非罪案本质时,剧集已滑向价值观深渊。
而这部剧最可怕的是消费苦难与娱乐化暴行,比如剧方将杀人团伙包装成“肉联厂F4”玩梗营销,演员王佳佳甚至发布“分尸视角”的佛光照片,当灭门惨案变成时尚标签,绞肉机成为搞笑素材,这无异于在受害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
《漂白》的崩坏始于抄袭疑云,终于价值观的全面塌方,当一部犯罪剧让观众为死刑犯流泪却忘记祭奠受害者,当宣发将血肉惨案转化为网红热梗,它的烂尾早已超越技术层面,这是创作良知对流量狂欢的献祭,更是国产剧在商业迷雾中丢失的灵魂坐标。
第8名《迎风的青春》2024年,开局被誉为国产版《请回答1988》,青春烟火气狗血结局毁群像
豆瓣评分5.9,主演有孙千、翟子路、刘琳、田雨、李乃文、曾黎、贾冰。
前期以90年代油田小镇少年群像和家庭温情获赞满满,有时代的记忆家庭的温馨,姐弟亲情朋友友情微妙的爱情都刻画的非常好,几个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风格相互映衬一开播就抓住了大家眼球。
被观众戏称“油田版《人世间》”,或者国产版《请回答1988》,然而后期急转直下成了伤痛青春文学“恐怖小说”,真的好像两个编剧分裂了一般。
前期跟1988一样唤醒大家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虽然不富裕但是足够温馨,两代人将情谊友谊继承下去,有热血有青春有亲情开局开的特别好,而且家长和演员也演的很好。
无论是孙千翟子路都演出了青春的感觉,各种细节小动作很传神,然而谁也不知道编剧中后期好像吃了菌子一样,玩起了伤痛文学。
女主程苗苗从明媚少女沦为孤苦作家,竹马李肆患癌早逝;弟弟程芽芽为“杀人犯之女”袁山青自毁前程,结局竟与其结婚,程家收养袁妹,唯独亲女儿漂泊无依,李乃文饰演的闺蜜父亲也是半身瘫痪……
莫名其妙的伤痛文学简直让人无法理解,强行悲剧制造大众的“意难平”,让无数观众愤怒,本来可上8分的水平直接打了6.3分开局,到现在掉到了5.9成了不少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第7名《白夜破晓》(2024),神作在前续作之殇,最终拿情怀喂了狗
豆瓣评分5.9,大众苦等7年的《白夜追凶》续集,开局靠潘粤明分饰两角的情怀拉满期待,结果让观众看的那叫一个透心凉。
作为白夜系列灵魂人物,队长关宏峰最后居然被反派仓促害死,成为压垮剧情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一生追寻正义的神探,不但轻易牺牲而且牺牲后无法进入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的还是弟弟关宏宇的名字,多少有点胡扯。
这算是纯粹为虐而虐,毫无悲壮感只有刻意煽情的算计,而且这剧反派也设计的很烂。
施广陵作为终极黑警的揭露,暴露出剧本简直全面失控,因为其黑化动机竟是为怀孕情人复仇。
一个副局长为私仇策划灭门案,已然牵强如儿戏,更荒诞的是他的犯罪方式光天化日超市绑架、码头杀人焚尸、率众突袭警局,俨然变身“津港小丑”,一部好好的警匪剧竟然稀里糊涂就成了国产的哥谭奇幻传。
除了主角和大反派整部剧塞满的反智操作让这部以近乎9分开局的白夜系列刑侦剧秒变破烂玄幻剧,全员崩盘角色集体降智,人设崩塌恐怖如斯。
周巡从刑侦高手退化成莽夫工具人,破案智商归零,韩彬被神化却全程隐身,杀人如麻不受法律制裁,配角们对着“通缉犯”关宏宇之死如丧考妣,情感逻辑彻底断裂
作为悬疑剧,其探案过程沦为敷衍的流水账,八个案件开局唬人结果拍出来疲软到了极致,最终大反派暴露竟然是通过一张合照,如此直白的破绽让推理乐趣荡然无存,当悬疑张力让位于机械式填坑,所谓的反转便成了对观众智商的嘲讽。
当一部剧需要靠消费角色死亡来制造噱头,用背叛叙事逻辑来完成收束,它摧毁的不仅是关宏峰的生命,更是国产剧与观众之间最珍贵的契约——诚意,这部剧恐怕更是不少人心中无法释怀的意难平,1.2两部剧质量差出了银河系。
第6名《六姊妹》,伪善大团圆与崩塌的叙事正义
豆瓣评分5.7,央视破纪录的收视率王者演员演技出众剧情引人入胜,前面真的演的特别好,但是大结局真的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不适。
《六姊妹》的大结局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伦理绑架,当恶贯满盈的何家喜跪地痛哭时,荧幕前的观众被强行按头接受这场虚伪的和解。
这部以细腻笔触描摹时代女性困境的佳作,最终以价值观的全面溃败沦为“烂尾教科书”,其崩坏轨迹暴露了国产家庭剧最致命的病灶。
何家喜的“白血病赎罪券”成叙事耻辱,剧中何家喜的恶行早已突破人性底线,为夺房产雇凶恐吓生母,设局将大姐何家丽夫妇暴雨夜逐出老宅,更对落难的亲姐冷嘲热讽。
当观众期待“恶有恶报”的叙事公理时,编剧却祭出白血病桥段,让高龄大姐冒险捐髓相救,更荒诞的是,何家喜仅靠跪地道歉便轻松获得全员原谅,过往罪孽在“血缘魔法”中烟消云散。
接着就是圣母的献祭,何家丽的牺牲沦为伦理黑洞,作为全剧最悲情角色,何家丽的人生被“长姐如母”的枷锁彻底吞噬。
大结局中她拖着病体捐髓救仇人,医学设定更显荒谬,55岁以上捐献者存活率骤降的常识被刻意忽略。
大结局主创用“血缘万能论”粗暴缝合所有裂痕,老三老四对何家喜的站队因利益勾结而生,却在结局突然化身姐妹情深代言人;何家丽儿子缺席的团圆宴,更暴露和解的虚伪本质。
原著中何家喜病愈三月再争房产的黑暗人性,被剧版篡改为痛哭流涕的忏悔,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阉割,恰是创作懦弱的最大证明。
《六姊妹》的烂尾是价值观的全面投降:当恶行被“亲情”漂白,当牺牲被神圣化,当不公被团圆抹平,它便从女性史诗堕落成毒鸡汤。
真正的悲剧不是角色的命运,而是一部本可深刻的剧作,最终跪倒在廉价的眼泪里。
第5名《长安的荔枝》,注水权谋与崩坏的叙事正义
豆瓣评分6.6,开播时挟马伯庸IP光环与雷佳音等明星阵容强势登场,《长安的荔枝》一度被视为暑期档剧王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开篇确实不错考究的布景出色的演技包括岳云鹏都表现的非常好。
这部剧虽然改编成了双线但是也不是没期待,但是谁想中后段还是崩坏了,核心情节被严重稀释。
原著中李善德作为被官僚体系碾压的数学天才,其挣扎求生引发无数职场人共鸣,原著是为了家人,家人是他的全部动力尤其是他的恩爱妻子,然而剧版删除其妻子线削弱了其动机基础,不过保留了女儿因此开始也算合理。
但是后续就真的太过颠覆,将一个为了家人拼死一搏但是坦坦荡荡的平民英雄变为极端利己的伪君子,胡商苏谅倾家荡产助其试验,反被他亲手送进监狱;面对鱼常侍砍伐荔枝树,因威胁女儿利益便立即退缩。
这种对原著“善良避祸”哲学的背叛,使小人物逆袭沦为道德黑洞。
而且大结局魔改也彻底暴露其创作力的枯竭,原著中李善德因痛斥杨国忠被贬岭南,反在安史之乱中幸存,展现命运无常的深刻隐喻;剧版却降格为了“好人联手扳倒奸臣”的儿戏。
一个沉重而辛酸的话题最后搞的跟童话故事一样,李善德勾结左相让荔枝内腐激怒皇帝,导致右相失势、鱼常侍被赐死。
这种违背史实的简化处理,不仅消解了原著对社会的批判,更让郑平安等配角的牺牲显得非常廉价,最后“好人有好报”的强行团圆,恰是对马伯庸历史虚无感的最大背叛。
这部剧崩坏的根源是IP影视化的经典困局,资方为摊薄主演片酬而注水拉长集数,又在“权谋更吸睛”的错觉下背离原著知识分子底色,强行注入权谋官斗狗血情节,最终既得罪原著粉,又因节奏拖沓失去下沉市场,陷入两头坍塌的绝境。
当荔枝抵达长安时,荧幕内外都已腐败这是对创作初心的背叛,更是资本贪婪对故事灵魂的绞杀。
剧版用35集证明注水的荔枝注定比高考移民更早腐烂,而荧幕上流淌的糖水,终将淹没国产剧最后的尊严。
第4名《黄雀》(2025)——反转惊艳,结局草率崩逻辑
豆瓣评分7.0,开篇以“反扒警察追盗窃集团”的紧凑叙事和多线伏笔封神,布局者姜吉峰的操控全局堪称“悬疑版《无双》”。
“用江湖的切口,说市井的悲欢,剖时代的病灶
”
这是作家兼编剧的
王小枪
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这部作品就是以反扒入手写扒手的江湖,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是以反扒为棱镜,折射出世纪之交的社会全景。
这部剧以火车站作为最大叙事舞台,汇聚了打工者、票贩子、流浪儿童,就是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让这里成为了犯罪滋生的温床,所以这部剧是以捉贼写人性写时代。
反扒警察在“抓不完的老鼠”中坚守,盗窃团伙在“盗亦有道”与利益至上间摇摆,这一切也展现出了转型期社会的价值迷失
在这部剧中郭京飞
祖峰
等人都演的都很好。
在角色上郭京飞饰演的警察与祖峰饰演的“佛爷”形成鲜明对峙,盗窃手法如“镊子流”“刀片流”等细节真实还原,被观众称为“反诈防扒
教科书
”。
总的来说这部剧让反扒警察、扒手、市井百姓形成多元视角,使得这部悬疑剧超越案件本身,成为了一部“小人物史诗。
但是通篇看下来这部剧的案件推进套路,缺乏突破性反转,然后有些也属实浮夸,大
结局更是强行反转成“全员棋子”。
反派全身而退的设计虽意图颠覆套路,却因逻辑漏洞遭到诟病,主角团千辛万苦找到的关键线索作用轻描淡写,反派突然降智决策破坏角色连贯性。
观众很分裂,总体上就是编剧野心超越执行力酿成的典型悲剧。
第3名《南来北往》,从时代画卷沦为崩坏闹剧
豆瓣7.4,凭借铁路大院的生活烟火气与年代质感惊艳亮相的《南来北往》,本有望成为又一部国民级年代剧典范。
然而大结局的播出却让前期积累的好感如雪崩般溃散,观众怒斥其烂尾之声不绝于耳。
作为串联全剧的核心案件,缉毒线的收束堪称灾难,毒枭贾金龙从“灯下黑”高手秒变“降智反派”,明知汪新与马魁是追查毒贩的刑警,却主动将他们带入自己的贩毒窝点歌舞厅,还召集同伙陪酒,生怕警察找不到证据。
更荒谬的是末尾马魁之死,当汪新与马魁已分别控制贾金龙双手时,马魁胸前竟离奇插入匕首,这把“凭空出现”的凶器,连剧中贾金龙本人也露出惊愕表情,彻底击穿刑侦剧的底线逻辑。
而更姚玉玲的命运堪称全剧价值观崩塌的缩影。
从精致骄傲的列车播音员沦为街边油污满身的烧烤摊主,本可成为时代洪流下个体挣扎的深刻写照,但编剧却让她与逆袭成富豪的牛大力上演“三十年河东”的羞辱性重逢,牛大力携年轻娇妻光鲜登场,而姚玉玲仓惶抹泪逃离。
这幕刻意制造的“拜金女遭报应”戏码,既违背她骨子里的自尊心,更暴露了创作者的恶趣味。
而“正面女主”马燕同样沦为牺牲品,父亲蒙冤十年、母亲早逝的悲剧,竟被“大团圆”强行消解。
她不仅嫁给害父仇人之子汪新,更高龄产子伺候痴呆的仇人汪永革,当编剧用“血缘万能论”抹平血泪伤痕时,苦难的严肃性已被彻底消解。
整部剧烂尾同样是因为填坑式叙事摧毁悬疑根基,前三十集精心铺设的伏笔,在结局被粗暴践踏,汪永革与马魁纠缠半生的冤仇,竟因一场老年痴呆症忏悔就瞬间和解。
这种为收尾而收尾的机械填坑,让刑侦过程的智性博弈沦为儿戏,前期积攒的悬疑张力轰然倒塌。
最令人痛心的是对时代精神的背叛开篇通过粮票换布票、工装改腰线等细节勾勒的改革初期阵痛,在结局被替换为狗血伦理大杂烩。
当逻辑为煽情让路、人物为爽感献祭、时代为狗血折腰,它的烂尾恰如一面照妖镜,当铁路终点的汽笛鸣响,留在站台上的不仅是角色的亡魂,更是观众对“良心剧”最后的期待。
第2名《以法之名》(2025),司法正义的献祭与创作良知的“中道崩殂”
豆瓣7.1分,这部剧开播时挟“法治剧标杆”之名强势登场,以扎实的案件细节与腐败链条描摹赢得口碑逆袭,热度大爆,演员演技小景认为是没有拖后腿的谁都很厉害,剧情前期衔接也很可以,最关键这部剧是真的突破了尺度,有决心。
但是大结局的播出,却让这部高期待之作沦为“烂尾教科书”,角色命运崩坏、叙事逻辑坍塌,将前期积累的信任碾作尘埃。
比如万海之死成为全剧最刺眼的疮疤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冤案受害者,他在翻案前夜因药物调包猝死狱中,而专案组早已发现监控异常却未行动。
这种为悲剧而悲剧的安排,让36集“沉冤得雪”的追寻沦为黑色笑话——当冤魂注定无法昭雪,司法的努力便成了行为艺术。
同样荒诞的是秦峰的牺牲,特种兵出身的前刑警竟被街头混混一刀毙命,其死亡仅被潦草解释为“对13年前渎职的赎罪”。
这几处而言就是剧情的推进彻底从智性博弈滑向机械降智。
在然后就是伏笔大规模废弃,比如郑雅萍的监控疑点无果而终,谢鸿飞莫名跳崖,周梅母女、张文菁职业线等支线彻底蒸发……可以说诸多情节让司法的严谨性被“爽剧逻辑”彻底绞杀。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剧集以“展现扫黑艰难”自辩,实则陷入价值观的混沌。
万海三次放弃抗争的“因果论”,因药物调包的非逻辑性死亡而失去隐喻力量,有些荒唐,而专案组不隔离审讯证人、不保护关键信息源(万潮、王彧接连遇害),被法律界痛批多少有些“侮辱司法实践”;了。
最后就是女性角色工具化,比如张文菁从冤狱律师沦为失踪人口,而反派感情戏却饱满铺陈。
本来差一点就能成为一部口碑热度双收的现象级大剧,结果因为大结局烂尾成了这个样子,而导演傅东育的“反省”更是成为荒诞注脚,承认“注水抻长度、选角失误”却回避剧情崩坏,多少有些可笑。
一部差一点可以封经典的佳剧最后却因为各色人物对批评的抗拒演绎成剧外闹剧,这种傲慢恰与剧中缺失的程序正义形成讽刺互文。
当万海的药片在积水地面旋成微型风暴,当洪亮手中西瓜重若千钧却啃出血淋淋的家族黑幕,这些惊艳隐喻本可铸就经典。
然而创作团队既想以“现实阴暗面”标榜深度,又沉溺于注水商业逻辑,最终让司法信仰沦为两不像的祭品,真的有些意难平。
第1名《我是刑警》(2024),从刑侦神作到叙事崩塌的警示录
豆瓣7.7,开播时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与“煤矿厂血案”的精密叙事惊艳观众,《我是刑警》一度被誉为国产刑侦剧的破局之作,开播初期口碑收视率都空前高昂。
眼看就成为了又一个现象级超级大作,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这部高口碑之作却迅速滑向崩坏深渊,节奏失控、人设塌方、逻辑断裂的三重绞杀,使其沦为“高开低走”的典型样本。
角色来说就是本来应该很惊艳的富大龙成为全剧最刺眼的疮疤。
演技来说大龙老师绝对没问题,但是这部剧其角色被强加浓重口音配音跟其他人不在一个图层很突兀,其表演状态更是有些微醺,与朱辉饰演的杨队形成对比明显。
更致命的是编剧赋予该角色的叙事权重严重失衡,其侦破的东林女童案占据超常篇幅,一个证据充分的案件被拖成冗长流水账,挤压了“白银案”等更具社会意义的案件空间。
当演员演技与角色设计双重失控时,观众耐心便被彻底耗尽。
剧集前期引以为傲的刑侦严谨性在后半程彻底崩塌。
原著案件与新增内容的严重失衡,比如张克寒案用10集铺陈逃亡八年史诗,而跨越28年、杀害11人的“白银案”却被压缩成了仓促收尾的背景板。
这些矛盾冲突的剧情安排多少让整部剧显得失衡,但是演员演技很好还可以原谅,然而这部剧从整个剧情线来说,开篇着力刻画的刑警群像,最终沦为秦川个人英雄主义的垫脚石,就很让观众难受了。
90%案件靠秦川单骑破局,陶维志等技术刑警被矮化为偏执工具人,基层民警的集体智慧被简化为“等待主角拯救”的符号。
而结局的“赢家榜单”更显价值扭曲:叶海平靠“秦爸”关系网火箭晋升,秦川升官却回避体制反思,当刑侦精神被置换为职场升迁学,职业剧的初心便彻底死亡。
这部《我是刑警》可以说真就差一步封神,结果却连八分都没超过,这部剧烂尾和剧情崩坏恰如一面照妖镜:它照见资本对叙事逻辑的践踏,暴露创作端对刑侦题材的轻慢,更折射出国产剧“重开头噱头、轻整体架构”的痼疾。
当荧幕上秦川握紧武英德颤抖的手时,荧幕外观众握紧的却是遥控器快进键,这份荒诞的互文,恰是国产刑侦剧最悲哀的隐喻。
以上就是近两年最为让人可惜的9部剧,本来都是很不错的剧,可就是稀里糊涂烂了尾。
有影迷朋友说剧开头好是有创新能力,但是烂尾就是功力确实不行,综上所述就是很多创作团队对自己不够自信,总想着剧跑到一半就想玩噱头迎合观众,或者说偷工减料注水迎合商业团队。
花大心思开个好头,中间完成商业目的,小景知道古偶剧喜欢干这种事,所以一部古偶也没写,因为没有讨论价值,恰恰文中这类剧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有很大的讨论性才不应该有这样的遗憾。
这样的剧就是一块带着很大瑕疵的璞玉,如果天然的还好要是人工的瑕疵就真的太让人痛心了,所以希望以后这些创作团队能够真的用心去创作,真的用心了该有的自然都会有,不然真就可惜了这一个个精心制作的艺术作品。